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81名个人和50个团队接受党和国家在工程领域的最高规格褒奖。沉甸甸的“国家工程师奖”奖章上铭刻了高速铁路、5G、港珠澳大桥、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工程技术成果,见证了新时代我们国家诸多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飞跃。
受表彰名单中,湖南有3人、1团队入选,分别是湖南科技大学教授、正高级工程师万步炎,三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执行总裁兼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易小刚,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胡建华,以及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起重机械技术创新团队。从研发钻探深海的“海牛Ⅱ号”到修建横亘崇山峻岭之间的矮寨大桥,湖南人干出的事业可谓“上得了天、下得去海”。
不甘平庸,是这批受表彰个人和团队的一大特质。1992年,万步炎受邀前往日本开展合作研究。一年后,对方以百倍于国内的高薪挽留:“你很优秀,可惜你们国家海洋技术探讨研究整体实力不行,留下来吧。”万步炎拒绝了,是日方的技术封锁和对中国人的歧视深深刺痛了他。“卡脖子”的不只是海洋资源勘探技术,还有射电天文望远镜、硫酸钾生产线、气象精准预报……随着一个个难啃的“硬骨头”被攻克下来,“中国人做不到”的谬论不攻自破,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用行动刷新着中国创造的高度。
《现代汉语词典》对工程师的解释是“技术干部的职务名称之一,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专门技术任务的设计、施工工作的专门人员”。除了不甘平庸,“执着”亦是他们的代名词。盾构机穿山遁地、超导材料突破不断、航空发动机捷报频传……建设此类超级工程,不光要面对“卡脖子”等认知难题,还有气候、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拦路虎”,只有在成千上万次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甚至靠几代人“数十年磨一剑”的付出,才能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国家工程师”们心无旁骛、追求卓越的作风,是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国之名”表彰最优秀的工程师们,蕴含着党和国家进一步营造见贤思齐、创新争先氛围的深厚用意。在受到表彰的81名个人和50个团队背后,站着无数坚守一线、躬身力行的工程科学技术人员。我们始终相信,迎着“国家工程师奖”的荣耀,未来会有更多不甘平庸,具有科学精神、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青年人才在科学技术创新的第一线“挑大梁”“拔头筹”,让科技之光遍照华夏。(周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