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科技真可怕,上周我儿子学校收了我100元钱,给了个摄像头登录密码,今天我用手机下个软件,就能登录我儿子班级的监控摄像头,随时能看到我儿子班级的每一秒钟的画面了……”网友@阿骀在近日在微博上的一则爆料,引发了学校教室是不是能够安装监控摄像头的热议。(9月30日《法制晚报》)
小小一副“电子眼”,再掀舆论澜。围绕监控摄像头的安装使用,家长、老师,乃至学生都在各抒己见。安还是不安,安上之后怎么样去使用?这是一个值得讨论和思考的问题。
技术之便可谓有目共睹。在教室内安装摄像头可有效约束学生的行为,让不听话的“熊孩子”有所收敛,充分保障教学的秩序,同时也可以轻松又有效预警和把控风险,切实维护师生的安全,必要之时也能够最终靠监控资料取证。另外,在考试、考察等场合,可借助摄像头实现程序与过程的公平公正。
不过,其引发的担忧焦虑也容不得半点忽视。一方面,约束行为的同时也会约束精神与思想。监控之下,老师、学生会觉得浑身不自在,原本可激情满满的授课也会变得一板一眼,原本可尽情想象、尽情发挥创造的课堂也会变得规规矩矩、失去活力。另一方面,无法建构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教师教学是一项良心活,家长如若非要时时监督,二者之间原本出现的信任裂痕不仅没有办法弥补,而且会慢慢的大、越来越深;学生在校学习已经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家长非要变得“手眼通天”,重视孩子的一举一动,不仅无助于孩子的独立、自律能力的养成,反倒会引发孩子的叛逆与反感。基本的信任没了,其他都是枉谈。
更重要的是,教室虽是教学活动的公共场合,但对除却老师与学生的外人而言,却是封闭的场所,是隐私需要尊重、权利不容侵犯的所在。家长关心关注孩子的初衷虽好,但这不能成为随随便便就登上摄像头来窥视的合理理由。作者觉得,这超出了家长应有权利的边界。同时,从新闻来看,只要家长交纳100块钱就可获得登陆账号的买卖,也是学校不负责任的权利越位行为。另外,如果网络账号万一被窃取或不法利用,可能会带来其他更严重的危险和危害。
因此而言,监控可安,但不能想看就看。如何发挥好监控的作用而又兼顾平衡好隐私保护与教学秩序正常开展,需要学校在监控管理上下好功夫。学校应及时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最小范围的公开监控,充分打消纾解老师与学生的担忧焦虑,让老师教学放开手脚,让学生学习不背包袱。同时也应做好家长的工作,让家长各归其位,各安其心,对学校信任、对孩子放心。更重要的是,在国家教育层面,应及时尽快出台学校的监控摄像头安装及使用意见,明确适合使用的范围和使用细则,让学校正确安装管理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