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九寨沟、黄龙核心景区的川九路,是交通运输部和四川省于2003年联合打造的建设新理念示范公路。
三年前,因地震受重创的川九路重建,交通运输部和四川省提出建设更安全、更美丽、更具有示范效应的新川九路,打造灾后恢复重建新示范、高质量旅游公路发展新标杆。新的川九路,将是怎样?记者来到负责川九路勘察设计的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四川公路设计院)一探究竟。
在该公司勘察设计四分院,总工程师刘家顺正在对“川九路重建理念与创新”做修改。“重建理念在2017年9月就已经明确。”他说,此次修改,主要结合建设中发现和运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对川九路重建理念进行再总结、再完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老川九路一样。”
川九路是大九寨旅游环线年建成通车的川九路,是全国新理念公路的示范,首创了“安全、舒适、环保、示范”“设计上最大限度保护、实施中最小限度破坏及最大限度恢复”等理念。
新川九路建设传承了这些新理念。以环保为例,老川九路在道路坡面采用了当时先进的铁丝网、三维网、土工格式等技术。新川九路应用了更为先进的技术,边坡支挡采用了装配式、百叶窗式、摇篮式等挡墙,上面有不少可装土的格子,配有滴灌系统可栽种植物,时间久远植物的根系和山坡融为一体,既起到支挡作用,又能绿化环境。
新川九路在安全上的考量也更为凸显。新川九路不仅强调安全本身,还很重视沿线环境对公路的影响,特别是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全线处通过改线、建隧道等方式,绕避危害性极大的高危崩塌、滑坡灾害段,比如,在上四寨至九道拐地震次生灾害、高位崩塌危岩特别突出的段落,新建了一条3.6公里长的隧道,这也是全线余公里里程,沿路的地灾隐患点能整治全部整治,不能整治处置,或不能绕避的,搭建起地灾智能预警系统,对19处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
九寨、黄龙景区是中国和四川的旅游名片、阿坝州的经济支柱。新川九路怎么样才能做好“交通+旅游”这篇文章?设计项目负责人蒋瑜阳摊开 一张重建规划图:“让公路服务旅游,咱们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在设计人员看来,新川九路不仅是一条国道公路——能快速从A点到B点;还是一条景区公路——穿越了雪山草原,沿途经过大熊猫保护区、草原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更能满足快进慢游、沿途赏景的需求。
新川九路上将打造服务型“驿站”。新修道路上将沿路既有的道班养护站改造成驿站,具备如厕、开水供应、短暂休息等功能,数量有5到7个,让游客可以更灵活地选择。
新川九路改线余公里公路,作为主线可供旅客快速通过。同时将2段原路作为旅游支线,满足旅客探险、赏景、就餐等不一样的需求;并通过4处立交连接国道与旅游支线,实现公路与核心景区旅游的深层次地融合。对于上四寨至九道拐的“知名段”原路也予以了保留,一方面作为应急备用通道,另一方面也作为独特的旅游景点,保留了“8·8”九寨沟地震遗址原貌,在天气晴好、安全可控时,向自驾游体验者开放。
在甘海子景区,新川九路侧边配套建设了一条半环形的骑行道、步行道。“最初没这个设计。”蒋瑜阳介绍,在新川九路建设过程中,得知当地政府规划在景区内修建慢行道,深入对接后,提出在川九路上建造慢行系统,与景区慢行道无缝衔接,成为一条环湖慢行道,供游客骑行或步行。
为了吸引游客住下来,新川九路上还精心设置一处露营地,利用川九路隧道中隧渣将一处坡地填平,打造成露营基地。
智慧,体现在对安全的监控上。全线建立起了边坡预警系统,在山体中放置北斗卫星传感器,实时收集土壤变形、含水量等基础数据,传送至后台,可自动分析发生滑坡、塌方等可能性;通过高清卫星地图,获取道路整体发育状况,每周会进行一次比对;日常监测将采用无人机巡逻,获取更多角度、更多细节的数据,方便养护人员分析判断。
智慧,体现在对交通、旅游的服务上。新川九路的管理运营将集纳公路运行和景区数据,并生成相关服务型信息,通过公路沿途和景区内的多个情报板及时发布,比如公路上的车辆运作状况、有无堵车、有无安全事故、景区游客是否满员、景区周边哪里有停车位、餐馆宾馆是否排队等。
智慧,还体现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在视野不好的地方将设置弯道会车提醒系统,对面有来车时,提示屏上将及时出现“前方有来车”等字样。阴山面秋冬季暗冰多,是最为突出的安全风险隐患,目前多通过养护人员在路面撒盐缓解;新川九路建设创造性地应用新技术、新手段,在暗冰突出地段尝试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在沥青混凝土路面层下埋设电热管,通过太阳能或电能发电,相当于给路面铺了一层“电热毯”,让路面温度保持在0摄氏度以上,不会结冰;另一种是采用四川公路设计院研发的新型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改变了路面结构层的配料,不容易结冰。